比特币:长期投资者的最终避险选择?

比特币:长期投资者的最终避险选择?

一场关于风险、时间与货币未来的思辨

希望今天的题目没有让你大跌眼镜。因为现实狠狠的打了题目的「脸」:

黄金,在今天(3月16日),短时突破每盎司3000美元,创下历史新高。

比特币,在从10.2万的高位跌落后,一路跌破7.7万,如今在8.4万左右徘徊。

如此鲜明的对比,一眼便知黄金是比比特币更好的避险资产。那么我问你,你现在愿意卖掉自己手中的比特币去买黄金吗?反正我是不愿意,我想你也肯定不会愿意。而且,不但持有比特币的可能不愿意卖出,还有更多的新人在源源不断地加入,

请看下图。

通过上图,你会发现,即使在比特币处于历史低位7.8万时,当天比特币的新增地址依然还有33万。很显然,矛盾的背后,一定隐藏着不为人知的秘密。你没有卖比特币买黄金的决定是正确的,今天我将告诉你背后的真正原因。不卖关子,答案就是标题,去掉问号:

比特币,长期主义者的终极避险方案。

当然只告诉你答案是远远不够的,我还应该告诉你理由,同时作为一个科普专栏还应该做到知行合一。所以在最后,我还会给出践行这一理念的路径和方法。如果你认可长期主义,不是那种想依靠杠杆交易暴富的人,那么请继续往下看。

1. 什么是避险资产?

避险资产,顾名思义,是指在市场出现动荡、经济面临不确定性,或者发生其他可能导致传统投资(如股票、债券等)价值下跌的事件时,能够保持甚至提升自身价值的资产。这类资产通常被投资者视为一种“安全港”,用于在风险时期保护其财富免受损失。

传统意义上的避险资产通常具备以下几个核心特征:

  • 低波动性或负相关性:理想的避险资产应该在市场剧烈波动时表现出相对的稳定,甚至与那些高风险资产(如股票)呈现负相关的关系。这意味着当股市下跌时,避险资产的价格可能会上涨,从而起到对冲风险的作用。
  • 价值储存能力:避险资产需要具备长期保值的能力,能够抵御通货膨胀等因素对财富的侵蚀。人们在持有这类资产时,更看重的是其能够维持购买力,而不是追求短期的高回报。
  • 流动性强:在需要时能够快速且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或卖出,对于避险资产来说也至关重要。这保证了投资者在需要调整资产配置时能够灵活操作。
  • 历史验证:历史上在多次市场危机或经济下行时期都表现出避险属性的资产,往往更容易被投资者接受和信任。

传统避险资产的三大支柱:

  • 黄金:作为千年硬通货,黄金的避险神话源于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70倍涨幅。其物理稀缺性(全球已开采黄金总量约20.5万吨)和抗通胀属性(过去50年年化收益率约7.3%)使其成为危机时期的经典选择。
  • 国债:以美国国债为例,其”无风险”标签建立在国家信用之上,但2024年美债规模突破35万亿美元,实际收益率连续18个月为负,揭示出”安全资产”背后的通胀陷阱。
  • 避险货币:美元,作为全球结算货币,美元在2020年疫情危机期间占外汇储备的59%;日元依靠低利率环境(日本-0.1%)和瑞士法郎依靠银行保密制度维持避险地位。

但是,长期以来,黄金一直被认为是经典的避险资产。在许多历史时期,当股票市场下跌或地缘政治风险升温时,投资者会涌向黄金,导致其价格上涨。黄金本身不产生利息或股息,但其稀缺性和作为价值储存的历史认可度,使其在不确定时期成为一种重要的保值手段。

然而,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,以及投资者风险偏好的多样化,对于“避险资产”的定义也在不断演变。一些新兴资产开始展现出在特定环境下的避险潜力,尽管它们可能并不完全符合传统避险资产的所有特征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今天会讨论比特币与避险之间关系的原因。

上面这段话,最关键的一句是「投资者风险偏好」。因为「投资者风险偏好」的存在,每个人对于风险的认知和感受是不一样的。例如,对于我来说,我不指望通过杠杆交易暴富,所以比特币的价格大起大落对我来说从来不是风险也不是机会。

2. 风险的相对性

现在,让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舞台,看看风险是如何随着地域和时间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面貌。

想象一下,你生活在不同的国家,会感受到风险带来的不同压力。比如,在津巴布韦经济动荡时期,恶性通货膨胀让货币几乎变成废纸。对于当地居民来说,持有本国货币是最大的风险,他们会想尽办法将资产兑换成更稳定的外币或者实物。而在一个经济稳定的国家,比如瑞士,人们可能更关注资产的长期保值,而非短期的货币贬值风险。

这正是风险的“空间”相对性——同样的资产,在不同的经济体中,所承担的风险是不同的。

时间的流逝,同样会深刻地影响我们对风险的认知。曾经被认为是高风险的资产,随着时间的推移,可能会逐渐被市场接受并视为主流;而曾经被认为是安全的资产,也可能因为时代的变化而暴露出新的风险。

请看上图,你可能会以为这么大幅度的回调,一定是比特币,或者其他加密货币,其实并不是,而是黄金。

因为,黄金的避险属性也并非一成不变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黄金的价格波动和避险效果也会受到经济、政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。例如,在某些经济衰退时期,黄金表现出良好的避险功能,但在另一些时期,其表现可能并不尽如人意。

通过上面这张全景图,你可以清晰看到:黄金在1970年代、1980年代和2010年代都经历过大幅度的回调。

那么重新定位一下时空的坐标,对于当下的长期主义者来说,我们又该怎么办呢?

首先,需要明确,一个长期主义者是不会把赚钱当成人生目标的,我们都试图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,除了工作以外,我选择区块链科普,你可能选择其他。但,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点,就是都不想为赚钱太过费神。我们希望有一种一劳永逸的方式来管理自己的投资,我们没有太高的利益诉求,也不愿意去承担无谓的风险。

但是,只要我们还生活在地球上,就有一种风险我们想躲也躲不了。

3. 法币的风险

法币,顾名思义,是由政府法令赋予其合法地位,并强制作为流通货币使用的货币。我们日常使用的纸币,如美元、欧元、日元等等,都属于法币。与历史上曾存在的与某种实物(如黄金或白银)挂钩的货币不同,现代法币的价值完全建立在人们对其发行机构(通常是中央银行)的信任以及国家的经济实力之上。

3.1 贬值

法币的致命缺陷在于其无限供应机制。为了应对经济下行、刺激经济增长或者偿还债务,政府和央行往往会采取增加货币供应量的措施。虽然适度的通货膨胀在短期内可能对经济有一定的积极作用,但长期来看,持续的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不断下降。

以美元为例,1971年与黄金脱钩后,其购买力已衰减98%。2024年美联储为应对美债危机实施量化宽松,导致M2货币供应量激增23%,实际通胀率飙升至8.5%,远超2%的政策目标。这种”印钞税”正在全球范围内制造财富的”时间黑洞”——持有现金资产的实际收益率连续18个月。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